教学教研

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十四五”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

“十”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课程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十”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十”期间,学校不断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主线,课程建设条件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开齐开足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德育、体育与健康、职业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艺术、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实践课程方面,课程建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专业发展、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三年共计3000学时以上。不断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本教材1本。依托陕西省人人通平台,建成优秀教学视频资源6项,优秀网络课程资源1门,开发整理教学基本素材1388个。修订和完善了12个专业的课程标准。

二、存在问题

尽管学校近年来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课程改革实施力度不大,根据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岗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我校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呈现落后现象;二是国省市级精品课程、课件数量过少,在级别、数量和内涵上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涉及面不广、数量少、省级优质课程教材少。四是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评价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十”发展规划》,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技能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系部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改革创新谋发展、提高质量强素质、特色办学增效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贡献度,使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县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阵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县域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中心。

四、总体目标

按照《千阳县职业中专“十”发展规划》,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升学与就业并举,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建现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以“创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和陕西省文明校园”为总体目标。继续贯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想,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现有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手段,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重构具有岗位特色的全日制专业课程体系和培训创业课程体系。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的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省、市、校级精品课程,各专业主干课程成为重点建设课程。

四、具体目标

(一)深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和岗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新要求,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每年对专业核心课程的1门作为试点,共计5-6门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修订和完善12门课程标准。

(三)建设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建成国家级精品课件1份,省级精品课件1份,校级精品课件12份。校级精品课程4门。依托陕西省人人通平台,建成优秀教学视频资源1项,优秀网络课程资源2门,开发整理教学基本素材12项。完成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教案、试卷库、试题库、课件、教学视频等系列优秀资源的建设。

(四)开发校本教材

加大校本教材的编写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各专业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2本,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开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材4本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在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方面,要始终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联合行业企业开发适应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情境化教学活动,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支撑随时学习,每年对专业核心课程的1门作为试点,进行改革。

1.在岗位要求领域的设计方面

要对行业、企业中具体岗位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岗位要求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

对企业中具体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分析该岗位对应的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来设计学生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工艺过程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

3.在教学项目的设计方面

教学项目是教学内容课程的小型课程单元,根据教学内容中提供的可选择的学习情景,按照学习情景、学习时间、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在内容上进一步具体化,开发出基于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具体的工作内容有(1)专业课程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课时、由简单到复杂)3)教学模式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4)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5)教学手段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6)考核评价的设计。

4.在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

教师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六步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实施、评估计划”这一“做”的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紧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检验理论学习,又用理论指导实际技能,通过项目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通过每年一度的技能大赛活动,努力提升师生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我校计算机应用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家庭、企业和学校等多个环节的评价,不断促进毕业生向更高、更广、更精的层次发展。

1.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大力推行项目模式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要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模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模块,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分层模块学习,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⑴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⑵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⑶专业实践课改革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既夯实基础,又突出专业方向。实践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3.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⑴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施方式。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行动导向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环境上,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际环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⑵采用多媒体手段促进教学效果。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各专业教学软件展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视频、动画进行理解学习。

⑶采取导师制教学手段培养专业顶尖的技能人才。对学业突出的学生采取导师制的教学方式,由一个专业指导老师带几个学生,开设项目课题研究与开发,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⑷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开展实训课,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专业课程应更多地开展实训课教学;二是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三是采用实物教学,加强理解。

⑸分层次教学,定向培养。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三)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继续把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重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社会、相关企业聘请了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等一批“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是不断调整师资专业结构。由于学校专业和学科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因此,学校在引进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四是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四)完善课程标准,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科学制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内容,使课程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严格落实实践教学课时。

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中职生人才培养特点。课程标准制订应尽可能与有关行业企业开展合作,专业必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关工种使用手册、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和各种考证相关内容,充分吸收行业企业的意见,聘请企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作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参与者。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进行课程标准设计,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千阳县职业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标准

(五)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通过课程改革实验,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进行工作项目分析,通过任务、活动和主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缩短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期。以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为载体,构建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融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化、模块化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

1.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多种校本课程开发专题活动来“提升意识”“把握特点”和“探寻路径”。一是校本课程理论培训。以系部为单位,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开设校本课程研发系列讲座,通过理论熏陶,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为校本课程开发打造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使教师们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二是校本课程研发小组。以系部为单位,根据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系列校本课程研发系部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规格的动态需求,首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其次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教学设施、用工需求和技能鉴定要求,编写相应的项目化的校本教材。三是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从理论层面上提升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度。为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实用、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做出有效探索。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载体,形成教学与工作无缝对接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是学校整合校内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外聘的高技能人才,组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开展单位冠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联合办学,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三是将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实施“五个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做到“四个共同”:校企共同研究培养人才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人才师资、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两种效应”:量身定制效应、降本增收效应;实现“一个目标”:学习岗位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目标。

(六)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深化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依据“互联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每年在系部范围内组织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会4场次。着力让全体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服务于课堂教学。积极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8门必修专业课程的资源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电子信息系成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本系部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物联网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四个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课程标准,对各指导性教学文件审核等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

 长:罗红昌

副组长:王维军    

 员:电子信息系所有教师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为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目标,学校五年内计划共计投入220万元左右作为课程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并根据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三)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将对评选出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分别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补助和后续建设经费,并颁发相应的奖金;把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到对教师学期量化考核考评中,激励督促各系部主任重视此项工作。

(四)强化评估管理

学校将定期组织县教研室专家进行合格课程、良好课程、优秀课程的鉴定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荣誉称号。

 

 

                             电子信息系

                             20219月

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试行) 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网络布线》课程标准
 

版权所有 :千阳县职业中专   学校地址:千阳县职业中专  联系人:吕老师  网站技术:赵老师
电话:0917-4241362传真:0917-4214916  邮箱:qyzyzx@126.COM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12006539号